党的二十大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党建 ≡ 党的二十大精神 ≡ 详情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青春领读”第十九期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2-07 浏览次数:2332次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教育引导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国元金控集团党委及团委特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国元之声 青春领读”活动,邀大家一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以党员、团员带头领读的形式,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今天,由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刘洋领读“为什么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何雪滢领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主要有哪些重点?”。
1.为什么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刘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战略部署,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第一,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提升全体国民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在人类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先秦荀子曾有“学不可以已”之训,显示了朴素的终身学习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从正规学校系统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有限,大量知识技能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习得,终身学习既是人们谋生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国家现代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组织首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创新。进入21世纪,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各国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对各国教育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国家财富增长和民众福祉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的积累。我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乃至强国,必然要靠全民终身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立法确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不断探索实践全民终身学习,成就卓著,为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总动员令,对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明了总体方向。可以预见,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创新、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建设,必将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更为健全的实施条件。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全民终身学习领域成果丰硕。2020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约占总人口的15.5%;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15岁及以上人口9.91年,劳动年龄人口10.8年,新增劳动力13.8年。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4万亿元,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1万亿元。每年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输送1000多万毕业生,500多万人通过继续教育获得高教学历,上亿从业人员接受多样化培训。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稳居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巨大人口压力正在转化成强大人力资源,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制度环境和实施条件,明显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部署,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以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重点,全面夯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基础,深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纵向链接、横向融通,强化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形成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协同推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谱写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新篇章。
2.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主要有哪些重点?
领读人:国元金控集团所属国元保险何雪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法治社会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报告对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作出战略部署,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强化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挖掘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发展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第二,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贯彻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使我国公民不论经济条件好坏、社会地位高低都能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要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众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加快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改革发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效。
第三,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宣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立法,把立法过程变为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充分发挥法律服务队伍的专业作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各方面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第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要推进市域、城乡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五,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拥有领导权力,具体行使立法、行政、监察、司法等各项国家权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法治建设的模范、制度执行的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版权所有 安徽国元资本有限责任公司 皖ICP备2020016464号-1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1647号